首先什么是“中介”?
事物的发展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、川流不息的,各种物质客体之间的直接的和间接的联系纵横交织,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之网,中介就是网上的纽结或关节点,它们在不同物质客体间起着居间联系的作用。
中介表现为在空间上并存的不同物质客体的居间联系环节;又表现为每一物质客体转化或发展序列的中间环节。回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,广义且简单的去分类的话,有两种类型的中介,一种是标准商品的中介,一种是非标商品和服务的中介。
标准商品中介&非标商品和服务中介
标准商品的中介,我们一般称之为“渠道”,这里面包括了各种串行、并行、包含或交叉关系的角色:总经销商、总代理、批发商、各级分销商、区域代理商、零售商、超市、商场、专卖店、小卖部、传销(科普一下:这个在天朝是非法的)等等。互联网发展起来后,这些被称为线下渠道,互联网上的是电商。无论是线下的还是线上的,也无论是ToB还是ToC,能否做起来的标准就一个,单位时间内是否比其它渠道获得更大的利润。再分解一下,利润=每件的利润x件数。
2000年左右开始的互联网浪潮,使得信息的传播无比通畅和及时。对于标准商品来讲,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电商迅速爆发,因为信息是标准商品流通中最关键的一点。想想最初的电商,同样一本书,书店里30,当当上25,况且哪里有书店、哪个书店有还不知道。于是迅速催生出一些大体量的电商平台,淘宝、京东、一号店、天猫等。这些平台利用双边效应,成为网上用户和商家的纽结或关节点,即线上商品流通的“中介”。
非标商品和服务的中介,这是一般我们说到中介这个词时特指的含义,例如:二手车中介,二手房、租房中介,家政中介,物流中介,婚姻中介等。
标准商品(相对于非标商品和服务)的特点是产品标准化和批量,因此对一个商品的销售边际成本趋近为零。例如,可口可乐通过广告吸引消费者来购买,无论是新消费者或消费者第二次购买时,并不需要特殊的介绍这罐有什么特色。
而对于非标商品和服务,就完全不同了。无论你是第一次买二手房,还是买过很多次,对每一次来说,每个房屋都是一个唯一的商品,在成交的过程中,人(即中介人员)的服务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,因此销售成本几乎与单量成正比。
中介的核心价值以及互联网中的商业逻辑
作为存在了很久的中介,有几个重要的价值点:
信息:让双方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彼此找到
信任:以中介机构作为背书以使双方信任中介,或促使双方建立信任
谈判:调整双方的价格和其它条件预期,最终达成一致
成交流程:让双方的交易以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形式确定下来,并最终完成交易
售后保障:交易完成后发生问题、纠纷的处理
互联网公司要想切进中介这个市场,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,对一点或多点提高效率或增加价值。
越是简单(即对于以上5点涉及较少)的中介业务,互联网公司切入的速度越快、越容易做起来。例如婚姻中介,几乎只涉及到了信息的问题,因此以互联网方式切入的公司百合网、世纪佳缘等能迅速做起来。例如物流中介(特别是同城物流),主要涉及到信息、谈判(价格),因此有了同城货运蓝犀牛、云鸟等。
而对于二手车、二手房等中介,由于涉及到的环节较多,人的服务很重。还是以二手房为例,整个流程可能涉及到的环节包括:看房、谈价格、签合同、付定金、首付款、网签、过户、贷款等,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讲,根本没有这些专业知识和时间来自己搞定。因此互联网公司切入时的难度就很大。即使打着互联网且颠覆传统中介的的旗号进入后,会发现传统中介的模式很难被颠覆,或者发现只有跟传统中介合作才能借力发展起来。
最初以C2C模式进入租房、二手房市场的网站或APP,会发现上来的用户主要都是中介人员,有些开始还想尽各种办法过滤或拒绝中介,但逐渐发现真正的C端用户太少,无法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做到对双边市场都有价值,于是只好放入中介人员。后来的创业公司也明白了这个道理,于是直接与中介人员合作,通过某种激励机制吸引中介人员将双方引向平台。这两年起来的二手车平台也是相同的逻辑。
再说远一些,这些互联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,一定会不停的从传统中介公司吸引各类人才,从底层、中层到高层,因为懂业务的都在这些公司。再更远一些,由于行业的特点,需要店面进行服务,且线下的导流成本并不比线上高,因此会逐渐线下开店,或直接收购现在的中介公司和门店,从而进行行业洗牌。
说到底,互联网并非打掉中介,而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而成为一个中介。对于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而言,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出发点变为“打掉中介”,而是要充分认识到现有中介业务在整个环节中的价值点,以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各个业务环节的效率,以一种新的模式来强化这些价值点,并且以新的管理模式来规范和价值最大化的使用中介服务人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