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先进技术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,基本都是先TO B再TO C的过程,机器人也不例外。针对现在大家公认的三类机器人:工业机器人、服务类机器人(以下称TO B类机器人)、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(以下称TO C类机器人),只要符合以下三点中的一点,都是有需求的。第一点是极大降低成本;第二点是极大提高效率;第三点是极大提高用户体验。符合其中任何一个,都算是有刚性需求,如果这三个哪个都没有碰上,说明需求不高。对于TO C类机器人,分为了两类:一类是“手机+壳”,一类是“iPad+轮”。“手机+壳”是固定的,可能还会加上Camera,外观上很卡通,但是它不能移动。另外一种是“iPad+轮”,有一个Pad的屏幕,且能移动。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有儿童教育类的、老人关怀的,还有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,还有情侣之间的,但是这些在程浩看来,实用性还是很小,场景也都算不上“刚需”。与TO C类机器人相比,TO B类机器人显然有着先天的优势。首先是成本方面,TO B类机器人的容忍度高,对价格不太敏感。其次TO B类机器人是Single purpose(单一目的),TO C类机器人是多个需求。最后一点,TO B类机器人是Hybrid(混合)模式,机器人可以替代掉部分人的工作,但是还有一部分工作仍然离不开人本身。大量简单繁琐的工作被机器人代替,节约大量人力成本,这种Hybrid模式大大简化了TO B类机器人的复杂程度。VR是下一代个人计算中心,终极应用在社交。从PC,到电脑,再到手机,最后到AR,这种发展轨迹遵循一个严格的规律,第一个是越来越便捷,第二个是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来讲,越来越符合人的自然交互。回顾历史,PC时代,人以鼠标键盘为核心输入,这种交互就是为了电脑而专门发明的。因为台式机很不便携,所以又有了笔记本。手机时代,除了更便携以外,交互也变成了触摸和滑动,这更符合人的自然交互。但其实手机还是不够便携,因为要一直揣在兜里,且手机屏幕太小。因此,下一代个人计算中心需要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两个问题。有了VR/AR,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是屏幕,而且一副眼镜显然比一个手机更加便携。此外,有了VR/AR,人机交互也变成了语音和手势/动作识别,这比手机更符合人类的自然交互行为